English

应重视德性形成的规律

2001-04-05 来源:光明日报 朱永新 我有话说

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,改变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“薄弱环节”和“不适应状况”?我以为关键是重视研究并在实践中尊重中小学生德性形成的规律。

要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德性。事实上,儿童的许多德性品质是在游戏中、家庭里、课外活动中自然形成的。权力、责任、义务的统一,团结协作、遵守规则等内容,往往在小同伴自主的活动中就会潜移默化地习惯,无须通过说教、灌输等知性形成的途径,就可初步养成中小学生朴素的原始的德性,没有这些感性的德性体验,很难构筑起儿童的日后品德发展的大厦。因此,应该尽可能还孩子们以童年和童心,尽可能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各种游戏和活动,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德性。

要重视读书的熏陶感染功能。如果说自然的活动能形成中小学生感性的德性体验的话,读书则能够使这些感性的德性体验升华为理性的德性自觉。《悲惨世界》是关于美与丑的最好教科书,《论语》《孟子》中有大量的人生格言,《安徒生童话》等则会让人学会同情、关心等。

要重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趣。一个生活情趣盎然的学生,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学生,他的主要精力和业余闲暇在书画上,在艺术中,在科技制作上,在自己的兴趣和追求上,他(她)就不太可能去从事不健康甚至有害的活动。过去我们总认为生活情趣属于技艺的范畴,而忽略了它对于修身养性、陶冶情操的功能。其实,古代士大夫之所以要诗书琴画并重,恐怕就具有形成德性的作用。

要重视家庭、学校和社会的合力。现在家长、教师的眼里往往只有分数,分数“一俊遮百丑”,家庭和学校组成了应试教育的共同体,很少关注中小学的德性形成问题,一些家长还自觉不自觉地实施“反德性”教育。社会也非常缺少有助于形成德性的青少年教育设施,游戏机房、网吧等泛滥成灾,孩子们走出家门,离开校门,何处有安顿他们心灵的场所?

因此,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上四方面加强和改进我们的中小学德育工作,使年轻一代成为既有知性又有德性的新世纪优秀人才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